浙江師范大學漢碩考研之《漢語基礎》古漢內容梳理
研招在線免費為您提供全國各大高校研究生報考、MBA招生、復試、調劑、招聘等信息!
研究生招生簡章,點擊進入研究生招生簡章>> MBA招生信息,點擊進入MBA招生>>
研究生考研備考,點擊進入研究生考研備考>> 研究生考研復試,點擊進入考研復試>>
研究生考研調劑信息,點擊進入考研調劑>> 研究生考研院校信息庫,點擊進入院校信息庫>>
漢語基礎——古漢內容梳理
本專業(yè):主要掌握一些通論部分的知識,把文選都過一遍(繁轉簡,下面小字注釋)看看之前記的筆記,無標點版文選
跨專業(yè):主要掌握一些通論部分的知識,有空的話看從頭到尾看文選,時間不夠的話仔細研讀三至五篇文選+常用詞 無標點版文選
01.
通論部分重點
一、古今詞義的異同
古今詞義差別狀態(tài):
1.詞義多少(義項的數(shù)量)
池:護城河(現(xiàn)已消失);水池;舞池
履:踐踏;鞋(現(xiàn)已消失)
2.詞義的側重點
售賣:售側重于行為結果、賣側重于過程、現(xiàn)不做區(qū)分
感激:感側重于內,激側重于外
3.詞義的感情色彩
爪牙:古是中性詞,現(xiàn)是貶義詞
4.古今名物制度不同
七尺:現(xiàn)一寸為古代的八尺
二、古今字、異體字和繁簡字(P169)
1、古今字(分化字)后來寫作:
從臺上彈人,而觀其辟丸也(左傳 宣公二年)
辟 后來寫作避,逃避、躲避
子為正卿,亡不越竟(左傳 晉靈公不君)
竟 后來寫作境,國境、邊境
2、異體字 又寫作/本寫作:
厚斂以彫墻
本寫作:雕,畫
3、通假字 通:
無使滋蔓 通“毋”不要
大都不過參國之一通“三”
4、繁簡字
三、詞類活用(P341)
1、名詞用如動詞
從左右,皆肘之
秦師遂東
2、動詞、形容詞、名詞的使動用法
焉用亡鄭以陪鄰
故遠人不服,則修文德以來之
3、形容詞、名詞的意動用法
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樂其業(yè)
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
4、名詞用作狀語
天下云集而響應,贏糧而景從
君為我呼入,我得兄事之
5、動詞用作狀語
坐而假寐
子路拱而立
02.
真題分析(加標點+釋義)
16年:
1.加標點:若 不 獲 命 而 嗣 宗 職 次 及 于 事 而 帥 偏 師 以 修 封 疆 雖 遇 執(zhí) 事 其 弗 敢 為
2.解釋下面劃線的字詞
(1)都城過百雉,國之害也
(2)學而優(yōu)則仕
(3)學而時習之
(4)為人謀而不忠乎
(5)生孩三月,慈父見背
3.給下面劃線的字注音
(1)初,宜子田于首山,舍于翳桑,見靈輒餓問其病。日:“不食三日矣。”食之,舍其半。
(2)弦弦掩抑聲聲思,似訴平生不得志。思
(3)未嘗君之奠,請以遺之。 遺
(4)天下云集響應,贏糧而景從 景
(5) 先王之制:大都,不過參國之一;中五之;小九之一。參
4.用簡體字填空
(1)桃之夭夭,( )。之子于歸,宜其室家。
(2)朝飲木蘭之墜露兮,夕餐( )。
(3)或曰:“以德報怨,何如?”子日:“何以報德?( )以德報德。
(4)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遠益清。亭亭凈植,( )
(5)試問閑愁都幾許?一川煙草,滿城風絮。( )。
20年:
1.加標點:雖 有 嘉 肴 弗 食 不 知 其 旨 也 雖 有 至 道 弗 學不 知 其 善 也 是 故 學 然 后 知 不 足 教 然 后 知 困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強 也 故 曰 教 學 相 長 也 兌 命 曰 學 學 半 其 此 之 謂 乎
2.根據(jù)原文填空
(1)“兌命”中的“兌”意思是( ),讀作( )
(2)“旨”的意思是( )
(3)“學學半”的意思是( ),其中第一個“學”讀作( )
21年:
1.加拼音(5分)
(1)癀宮
(2)弦弦掩抑聲聲思
(3)燕山雪花大如席
(4)雨雪霏霏
2.解釋下列字的意思或作用(5’)
(1)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
(2)愿無伐善,無施勞
(3)屈原……,被饞信逐放
3.加標點(10’)
蓋 文 字 者 經(jīng) 藝 之 本 王 政 之 始 前 人 所 以 垂 后 后 人 所 以 識 古 故 曰 本 立 而 道 生 知 天 下 之 至 嘖 不 可 亂 也
03.
復習重點
標點符號+釋義(詞類活用、通假字)+常用詞
文選示例
《鄭伯克段于鄢》
初,鄭武公娶于申,曰武姜。生莊公及共叔段。莊公寤生,驚姜氏,故名曰“寤生”,遂惡之。愛共叔段,欲立之,亟請于武公,公弗許。及莊公即位,為之請制。公曰:“制,巖邑也,虢叔死焉,佗邑唯命。”請京,使居之,謂之“京城大叔”。
祭仲曰:“都,城過百雉,國之害也。先王之制:大都,不過參國之一;中,五之一;小,九之一。今京不度,非制也,君將不堪。”公曰:“姜氏欲之,焉辟害?”對曰:“姜氏何厭之有?不如早為之所,無使滋蔓。蔓,難圖也。蔓草猶不可除,況君之寵弟乎?”公曰:“多行不義,必自斃,子姑待之。”
既而大叔命西鄙、北鄙貳于己。公子呂曰:“國不堪貳,君將若之何?欲與大叔,臣請事之;若弗與,則請除之,無生民心。”公曰:“無庸,將自及。”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,至于廩延。子封曰:“可矣。厚將得眾。”公曰:“不義不昵,厚將崩。”
大叔完聚,繕甲兵,具卒乘,將襲鄭。夫人將啟之。公聞其期,曰:“可矣!”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。京叛大叔段。段入于鄢“。公伐諸鄢。五月辛丑,大叔出奔共。
遂置姜氏于城潁,而誓之日:“不及黃泉,無相見也。”既而悔之。
潁考叔為潁谷封人,聞之,有獻于公。公賜之食。食舍肉。公問之,對曰:“小人有母,皆嘗君之羹。請以遺之。”公曰:“爾有母遺,繄我獨無!”穎考叔曰:“敢問何謂也?”公語之故,且告之悔。對曰:“君何患焉?若闕地及泉,遂而相見,其誰曰不然?”公從之。公入而賦:“大隧之中,其樂也融融!”姜出而賦:“大隧之外,其樂也泄泄!”遂為母子如初。
君子曰:“穎考叔,純孝也。愛其母,施及莊公!对姟吩唬‘孝子不匱,永錫爾類。’其是之謂乎?”
《博學》(中庸)
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。有弗學,思之弗得,弗措也;有弗辨,辨之弗明,弗措也;有弗行,行之弗篤,弗措也。人一能之,已百之;人十能之,已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雖愚必明,雖柔必強。